成都山地所刘威:10年时间跑遍四川山山水水|Z世代 正青春

封面新闻   2023-05-16 18:17:32

做一个青年科学家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我觉得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大家只是工作不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刘威这样回答。


(相关资料图)

这个年轻人在成都已经度过了10年的岁月。10年时间,他跑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挖泥巴”,再将当地的泥土带回实验室。每次出现重大地质灾害时,他永远都冲在第一线。

作为一个Z世代的年轻人,刘威展现了一个青年科学家平实、上进的特质。

刘威

从“被鸡”到“自鸡”

科研需要自驱力

刘威本科就读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海洋科学。大学期间,他在学校里听了一个来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老师的讲座,机缘巧合地接触到了山地灾害这一行业。大学毕业之后,他便报考了山地所的研究生。

从海到山,学科的跨度不可谓不大,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结合点。刘威本科的研究方向需要运用很多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来到山地所之后,他发现研究滑坡、泥石流也会涉及一些力学方面的知识。大学时期积累的知识也对他后来的研究颇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影响颇深的导师。

“本科的时候,我对科研了解还不是很深,上研究生以后才开始找到了一些乐趣。另外,我的老师也是以身作则,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变得越来越主动,发现了科研的乐趣。”刘威说,自己当时的导师是一个典型的科研爱好者,每天早上六七点到办公室,晚上八九点才走,“当时上学的时候,永远都是我来了看到老师已经在了,我走的时候老师还没走。”在老师的影响下,刘威的成长进步非常快。在他攻读博士期间,他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学术论文共11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国科大三好标兵等荣誉。2018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刘威工作照

尽管博士期间的成绩非常优秀,刘威却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反而父母还要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他。不过,对于搞科研,他还是觉得“被鸡”没有“自鸡”有用:“更多是要有兴趣,发现其中的乐趣,要拥有一定的自驱力,才能把科研更好地搞下去。”

考察是个体力活儿

每次进山背回几十斤泥土

搞科研对于刘威来说,并不仅仅是坐在实验室里摆弄科研仪器,还意味着要到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地质灾害一般都发生在深山之中,前去的道路非常曲折,他经常遭遇危险。

刘威很清楚地记得,在2020年,甘洛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他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调查。进入现场时,原有的路已经被冲毁,他们必须从山崖的小路上徒步到灾害现场。那条路是当地老乡放羊时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往下看是几十米的滑坡:“我记得那条路非常窄,只有两只脚的宽度,所以必须紧贴着岩壁,一点点挪过去。那个坡差不多有40度,高度也有好几十米,掉下去不堪设想。走的时候,我的腿都是软的,还得强装镇定安慰学生。”

刘威考察时当地老乡交流

还有一次,刘威在涉水进入泥石流沟道内部的时候,从一块大石头上摔了下来。“幸好不是很高,大概只有一米多,但下面全是石头,摔得很疼,我缓了半天才缓过劲来,还好骨头没事儿。”当时,刘威和同事们已经顺着沟道走了两公里的距离,一路全是大石头,如果因为摔伤而骨折的话,很难从沟里抬出去。

因为需要在实验室里分析泥石流物源情况,所以每次考察时他总会带回几十斤的现场土样。灾害的地段越长,他带回的土样越多,有时候得扛着不同的土样走上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

刘威在地质灾害现场考察

不过,一切的辛苦都有意义。通过每一次实验累积的数据,通过研究泥石流的机理、过程,成都山地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搭建了泥石流防灾预警平台,也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我所做的工作能够为灾害防治提供一些支撑,能够在灾难中减少一些损失,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科学家日常干点啥?

和普通人一样 简单地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青年科学家的生活应该是神秘的,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但刘威告诉记者,科学家的生活也很平常。

“其实,科学家只是跟普通人的职业有区别,平时也没什么不同。”刘威表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也是一种职业,要求大家去对于一些现象和事物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实际上跟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并无二致,“每年雨季的时候,我们都非常紧张,需要密切观察灾害的发生情况,其他时候也就是在实验室里做些实验、在办公室里写些文章。”

闲暇时光,如果不是宅在家里,刘威就会约上一群人,踢踢足球,打打篮球:“去山里进行考察,也需要体力,不是吗?”

可能跟普通人唯一不一样的是,每年雨季,他总是会叮嘱朋友,不要往山里走,特别是曾经发生过泥石流灾害的地方,“风险真的很大”。而每次进山,他总会在选酒店的时候多留意一下,避免选择有坡的地方:“至少也要去观察一下山坡的情况。”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