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流污染、垃圾遍地、贫困落后……”到“青山掩映、绿树滴翠,风吹稻浪、瓜果飘香,农家小院、温馨祥和,村间小道、新农人忙……”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茂村。
(相关资料图)
忆往昔,看今朝。花茂村只是贵州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完成从贫困村到幸福村蝶变的一个缩影。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加快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贵州实践”。
“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土陶非遗文化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名叫“苟坝印象”的综合性文创体验店。
“红色旅游很‘甜’,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店老板陈义兵回忆,开店初期,店面只有300平方米左右,经过这些年发展,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如今建成占地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的红色旅游基地。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花茂村开展民主法治创建以来,认真践行“千方百计帮群众想、竭尽所能教群众会、身体力行带群众做、齐心协力促群众富、真心实意让群众笑”“五为民工作法”,将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建立分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党员包网格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构建“一约五会”的群众自治模式,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深入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并通过示范创建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治理顺、生活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不仅如此,沿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所在地这条红色线路,遵义市还打造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示范带,做到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法治与德治共进”,“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据了解,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遵义把“五民主·三公开”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让村(居)民和外来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德治的熏陶。同时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上更新理念,成为景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遵义红色故事发挥了独特作用。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传承好红色基因、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法治文化是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贵州省司法厅厅长余敏说。
打造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父老乡亲听我言,人人都与法相连;反映诉求要依法,法律途径来维权……”这首优美的侗族大歌唱出的法治音符在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的天空飘荡。
龙额镇司法所所长石昌鹏对普法宣传形式变化感触颇深:“以前普法宣传形式单一,村民不想参与,光是召集群众就很困难。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常与地坪镇、三江富禄乡一同开展普法联宣,运用双语普法,群众听进去了,法律素质自然也提高了。”
据介绍,“黔桂登晒”横跨贵州、广西两个省(区),坐落在黎平县龙额镇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富禄苗族乡交界处,素有“一村跨两省,两省一家亲”的美誉。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两省交界群众因山林、水利、坟地以及生产生活琐事频频引发纠纷,打架斗殴、偷牛盗马等治安问题突出,不同程度影响了接边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稳定。
为促进省际边界地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登晒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目标,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建立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工作机制,有力改善了基础条件,带领村民谋求发展、增收致富,充分展示民主法治建设示范引领作用。
“现在大家一起种桃树,一起打扫卫生,有忙一起帮,不分贵州人广西人,我们都是登晒人。”登晒村村民石青年说。
2021年2月,登晒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同年12月,在全力推进贵州省“七五”普法工作中,获评“2016-2020年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登晒村已成为团结、文明、守法、平安、和谐的黔桂边界村寨民主法治典范,擦亮了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雷山县也积极推出阵地+基地+场地“三地”共建机制,着力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宣传场地,并以法治宣传助推民主法治创建、用法治同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乡村法治教育普及行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法治素养。其中,雷山县闻名全国的“最美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还获评贵州省十佳法治文化阵地,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也获评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贵州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因地制宜,注重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加主动走进法律、学习法律、使用法律,用文化的力量滋养各族群众法治素养,真正实现让文本上的法律‘活起来、动起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李兵说。
“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近日,贵州省司法厅、民政厅命名582个村(社区)为第七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名列其中。近年来,龙井村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工作,以民主法治助推乡村振兴,让民主法治之花竞相绽放,让美丽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该村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牢牢把握住“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这颗内核,同时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外在元素深度融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过程,巧妙地做到了“内外兼修”。2021年龙井村游客接待量6万多人,2022年游客接待量将近12万多人,游客越来越喜欢这里。
据了解,近年来,龙井村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工作,成立龙井村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龙井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近3年累计受理各类纠纷34件,办结33件,调处率达97%。目前,龙井村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矛盾化解格局,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九零”目标。
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命名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853个,占全省17925个村(社区)的54.97%。其中国家级154个、省级1709个、市州级4564个、县级3426个,近3年创建质量和数量逐年上升,3年创建数占总创建数的50.39%。
“贵州在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充分结合本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发展等地方特色,融合民主法治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余敏说。